top of page
搜尋

農業部再推新碳匯方案:綠碳、黃碳、藍碳助力減碳大計

  • 作家相片: Angel Huang
    Angel Huang
  • 2024年6月24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農業部近日計畫將綠碳(森林碳匯)、黃碳(土壤碳匯)及藍碳(海洋碳匯)方法學提交至環境部審查。一旦這些方法學被正式公告,相關單位將能依據這些方法學取得減量額度(碳權),並在碳交所等市場進行交易。然而,農業部官員強調,如果僅為了取得碳權而從事森林經營,經濟效益不高,主要目的是希望從事永續行為的業者能夠獲得一些附加價值。


農業部近日擬把綠碳(森林碳匯)、黃碳(土壤碳匯)及藍碳(海洋碳匯)方法學送至環境部審查,一旦公告成為正式的方法學,相關單位就能據以取得減量額度(碳權)並在如碳交所等地販售。(報系資料照) © 由 中時新聞網 提供

目前,環境部提供的碳匯方法學僅有「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」,意味著單位欲藉此方案取得碳權只能透過新植林取得。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指出,由於原有方法學要求新植林,且為避免砍大樹種小樹的疑慮,限定要2000年後至今仍是素地,這使得適合的土地難以找到。此外,若發生森林野火等情況,碳權還需扣除,導致採行意願不高。


以造林為例,每公頃僅能取得約10噸碳權,若以碳交所的國際碳權價格(每噸約150至450元)計算,每公頃林地碳權價值僅1500元至4500元。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司長莊老達表示,農業部開發出這些方法學,並送至環境部審議,目的是希望企業除了能享受生物多樣性、水源涵養等效益外,還能獲得一些經濟上的小小好處,從而提供額外的誘因。


在黃碳(土壤碳匯)部分,莊老達指出,黃碳具有很大的潛力。如果不妥善管理土壤,可能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。農業部希望透過建立方法學,讓農民有依循的標準,並藉此及MRV(量測、報告及確認)等機制取得碳權,鼓勵農民以良好的方式管理土壤,這對於實現淨零排放有很大幫助。


莊老達還提及,農業部將與海委會合作推出藍碳(海洋碳匯),包括紅樹林及海草床等項目,預計在1至2個月內將相關方法學送抵環境部審議。這些措施旨在提升農業和海洋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,同時為從事這些永續行為的單位和個人提供經濟激勵,促進整體環境的保護和改善。


總結來說,農業部推動綠碳、黃碳和藍碳方法學,旨在促進永續行為,儘管經濟效益有限,但希望能通過附加價值的方式激勵更多人參與其中,從而共同應對氣候變遷挑戰。


參考文獻及圖片來源:


近期熱門文章:



 
 
 

ความคิดเห็น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