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
農業創新!農業部推出「低碳種稻」技術,每公斤白米減碳21%

  • 作家相片: Angel Huang
    Angel Huang
  • 2024年5月27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農業部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指出,農業活動是造成碳排放的一大來源,其中水稻栽培面積最廣。為因應此挑戰,該機構提出了三階段的減碳技術改善方案,包括乾濕交替灌溉、合理化施肥以及適時採收。這些措施估計每公斤白米可減少21%的碳足跡,同時提升了白米的品質。


為降低稻米生產碳排放,農業部台中區農業改良場透過3階段改善技術,估每公斤白米可減少21%碳足跡。 圖/聯合報系資料照片

農業部指出,全球各國都在積極研究減碳和實現淨零碳排的策略,而農業活動在碳排放中所佔比例不容忽視。特別是對於台灣而言,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,栽培面積廣泛,因此開發水稻低碳生產技術至關重要。


台中區農業改良場針對水稻田的碳排放問題提出了一系列解決方案。這些方案涵蓋了整個稻米生產過程,包括田間管理、施肥灌溉、加工碾製及運輸配送等。根據該場表示,以每公斤白米為例,總碳足跡達3公斤二氧化碳當量。


為了減少田間甲烷排放,農業改良場建議使用乾濕交替灌溉取代長時間浸水,以改善土壤通氣狀況,有效抑制甲烷排放,同時節約水資源並提升白米品質。另外,合理施肥減少肥料使用量,有助於提高稻株健康和保護土壤。在加工碾製階段,農業改良場建議在稻穀完全成熟時收割,這樣不僅可以節省能源和時間成本,還能提高白米品質


經過上述三階段的改進,預計每公斤白米的碳排放量可降低0.63公斤二氧化碳當量,相比未改進前每公斤白米的3公斤二氧化碳當量,可達到21%的減排效果。未來,農業改良場還將繼續致力於育成低碳品種,並開發新技術,如稻稈後處理和水旱輪作系統,以進一步減少碳排放。


參考文獻及圖片來源:


近期熱門文章:

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